欢迎访问无锡策合商贸有限公司!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真的结束了吗?

浏览量: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真的结束了吗?

  来源:新浪财经意见领袖

  作者:滕泰 万博兄弟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万博经济研究院院长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还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逐步适应与改革中,宏观管理的思路更多是计划性的,以各种规划、计划、产业政策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手段。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凯恩斯主义的宏观调控手段接替了政府的计划之手,顺理成章地成为对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手段,而且影响越来越大。

  中国第一次系统的需求管理政策始于1993年到1996年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适度从紧”。针对1992年开始的经济过热,1993年9月中央政府发布了16条紧缩措施,包括:提高存贷款利率、控制信贷规模、制止乱集资、发行国库券、削减基建投资、通过审核排队的方式严控新开工项目、严格审批和认真清理开发区、停止出台新的价格改革措施等等。1994年各项紧缩措施更为严厉,1995年又两次提高贷款利率。

  1993年到1996年年底的紧缩政策,虽然控制了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但是很快中国经济就出现了所谓“硬着陆”,很多城市到处都是烂尾楼。更不幸的是,宏观紧缩又遭遇了亚洲金融危机,从而自1997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经济又陷入通货紧缩。之后,中央政府取消了贷款限额控制、下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多次降低了存贷款利率,才逐步走出通缩阴影。

  第二次比较值得回顾的需求管理时期是2003年到2004年,由于加入WTO后的经济增长加速,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钢铁、水泥、电解铝和房地产等行业出现高速增长,超出了宏观决策部门心中的合理指标水平,因而引来了非常严厉的紧缩措施— 政府出台了关于抑制过剩产能的文件,多次上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缩减长期国债规模和中央财政赤字,减少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等。

  第三次比较不幸的紧缩发生在2007年到2008年上半年。面对一向比较害怕的物价上涨,2007年决策部门又开始了所谓“适度紧缩”货币政策,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2007年12月,又将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为从紧的货币政策,严格控制货币信贷的总量和投放节奏。2008年上半年,连续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次紧缩之所以说它不幸,是因为它与1997年那次很相似,又遇上了全球金融风暴,从而使中国经济各项指标迅速全面下行,到2009年第一季度GDP增速只有6.1%。

  之后,就是2008年下半年的全面宽松,央行连续5次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以及4万亿刺激计划,中国经济在2010年一季度达到阶段性增长的高点。

  2010年一季度以来,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经济事实上经历了两次货币紧缩政策:一次是2010年到2011年为了控物价、控房价的双紧政策;一次是2013年“钱荒”以后企业实际融资成本迅速攀升。而与此同时美国、欧洲、日本连续执行货币量化宽松政策,结果美国逐步走出危机、反弹复苏,而中国经济却连续五年下行。

  二十年的总需求管理历程中,我们的宏观调控确实刺激过经济增长,也平抑过通货膨胀,但是由于经济本身非常抽象,需求管理的节奏难以准确把握,再加上对外部经济环境变化预判不足,造成中国经济运行的波动并未被有效熨平反而阶段性地被放大。

  过去二十年我们之所以这么频繁地干预需求,主要是受到凯恩斯主义需求刺激学说的影响,以及货币主义对中国通货膨胀的治理逻辑。

  凯恩斯主义的全部理论都建立在三大假设基础上,边际报酬递减、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和货币流动性偏好。如果这些假设都正确,需求不足一定会周期性出现,因此凯恩斯主义认为政府必须阶段性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才能维持经济增长和就业。而货币主义则坚信一切通胀归根到底都是货币原因造成的(事实上,中国过去二三十年的多次物价上涨大部分都是供给侧的原因)。

  因此只要物价指数超过他们的舒适点,他们就毫不犹豫地要求政府紧缩货币。在以上两种思想的交替指导下,每当经济增速有所下滑,决策部门就会高举凯恩斯主义的大旗,拼命刺激“踩油门”;每当通胀有所抬头,决策部门就会举起货币主义的大旗,拼命紧缩“踩刹车”—频繁地“踩油门”和“踩刹车”的结果,中国经济越来越颠簸,经济周期也越来越短。

  一旦决策部门把频繁的周期性调控政策当成其日常专职工作,就会被各种短期指标所吸引,而对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和长期增长动力问题有所忽视。

  事实上,中国经济整体平稳增长的主要动力,根本不是来自于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刺激,物价得到控制也不是货币主义的功劳。

  就增长而言,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源自中国人口本身的活力、城市化进程、资本和资源的持续投入、技术的进步和制度的改进—任何内部或外部的力量都不可能压制这种强大的内生经济增长动力。

  物价的下跌呢?很多人错误地相信了货币派。比如,坊间流传的中国超发了多少万亿货币,并严厉要求政府长期保持偏紧的货币政策,以防止通货膨胀。问题是,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逐步进入了“过剩经济”阶段。在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的背景下,怎么可能有严重通货膨胀?货币主义同凯恩斯主义错误的根源同样在于他们只看到货币的一面——需求,而不去分析货币的另一面——供给。事实上,只有超出过剩产能的货币量才可能造成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连“单位产能货币供应量”都不去计算,怎么能正确理解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呢?

  中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每一轮所谓通胀都是“食品通胀”,并伴随着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上涨。而食品通胀的根源在于粮食、蔬菜和猪肉的周期性供给波动;部分工业品的价格上涨原因在于人工成本上涨、土地成本上涨、物流成本上涨等供给侧原因。事实上,任何的货币紧缩都不能帮助母猪生小猪,继而实现母猪大批生完小猪、小猪长大、猪肉价格大幅回落。

  好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厌倦了这种来回折腾,甚至管理者也意识到在上下一两个百分点的GDP增速和物价波动范围内,一会儿“踩刹车”,一会儿又“踩油门”,不但真的很困难,对长期经济增长也的确没有多少实质的意义。

  然而,当意识到调控范围越来越窄,甚至玩不下去的时候,他们就认为经济增速下滑是必然的。因为按照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分析框架,出口不可能长期高速增长,投资也不能长期高速增长、消费还面临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经济增速回落不是很自然、甚至是必然的吗?过去的支柱产业,比如房地产高增长结束了,汽车的高增长阶段也结束了,中国经济高增长能不结束吗?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真的结束了吗?如果能够减税一万亿,中国有多少企业会起死回生?如果能够降低两个百分点的融资成本,中国企业利润会增加1.5万亿,经济增速难道不会迅速反弹?如果土地的供给成本能够降低20%,中国有多少企业会扭亏为盈?如果劳动力供给成本不再上升,供给效率提升20%,中国经济增速会提高多少?如果国有企业混改能让员工积极性提高到民营企业水平,国企的生产率和产出会增加多少?当老供给衰弱的时候,有多少像苹果、腾讯、华为、滴滴打车一样的新供给在崛起?如何回到供给侧的财富增长源泉?如何改革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如何深度挖掘中国经济增长的真正潜力?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手机:153 1223 1929

电 话:0510-82441256

传 真:0510-82441256

现货业务:

sales@ceheco.com

期货定轧:

orders@ceheco.com

财务: 

finace@ceheco.com

售后服务:

service@ceheco.com

投诉: 

g-manager@ceheco.com



版权所有:无锡策合商贸有限公司  专业从事锅炉板和压力容器用钢板现货销售及期货定轧的钢贸企业
 公司地址:无锡市锡沪路383#金属材料现货市场 邮编:214011
 销售热线:0510-82441256  手 机:15312231929    

 Copyright 2008-2014 策合商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4042600

无锡Q345R   无锡Q245R  无锡16MnDR  无锡09MnNiDR  无锡SA516GR70  无锡15CrMoR

宝贵建议